市場上到底有多少假蜂蜜 |
蜂蜜堪稱日常生活中的平價保健品。但日前,河南一傢食品公司總經理卻在個人微博上曝出行業的潛規則,稱全國蜂蜜產量隻有18萬噸,且在有出口無進口的情況下,全國年銷售蜂蜜達50萬噸。而兩者之間約40萬噸的差額,都是白糖加工而成的假蜂蜜。 對此,中國蜂產品協會有關負責人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這樣的說法實在沒有根據,農業部2011年的官方數據顯示,我國2009年的蜂蜜產量為40.1萬噸,出口量為10.1萬噸,我國每年也會進口幾千噸蜂蜜。蜂蜜作為一種甜味劑,在餐飲、制藥、煙草行業中都會使用,所以具體的銷售量不好估算,但根據協會會員反饋的信息,每年的銷售量大概會有幾十萬噸。 該負責人表示,目前市場上的確存在造假現象,但就協會瞭解的情況,大約七八成左右的蜂蜜沒有問題。出現造假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蜂蜜行業要看天吃飯,如果當年天氣環境惡劣就會導致成本提升,供需吃緊;市場的價格杠桿有時會損害蜂農利益,再加上一些其他甜味劑材料與蜂蜜的巨大價格差,都會讓不良商傢為牟利而造假。此外,蜂蜜行業的相關標準與法規還不夠完善,也為鉆空子的不良企業提供瞭可乘之機。改變這種現象的最重要方法是加強生產流程監管力度,提高產品的產出質量,加快檢測技術的更新。 農業部蜂產品質檢中心有關專傢告訴記者,由於我國原產的天然蜂蜜大多數為稀薄蜜,水分高、濃度低,需要在加工環節脫水濃縮,所以摻假造假主要出現在收購和加工環節。近年來白糖的價格上漲,導致現在造假類型從白糖勾兌變為果葡糖漿勾兌,果葡糖漿口感、質地與天然蜂蜜相似,但成本僅是蜂蜜的1/4—1/3。將果葡糖漿與天然蜂蜜勾兌後的蜂蜜,外行人僅用原始的感官鑒別方法很難分辨。雖然這樣的蜂蜜一般對人體無害,但營養價值會大幅降低。此外,也存在用大米糖漿、淀粉糖漿進行勾兌造假的現象,這樣的成本隻有天然蜂蜜的1/5左右。 辨別市場上的假蜂蜜,消費者可通過包裝進行簡單鑒別,看標簽上是否標明符合GB18796-2005要求,這是現行的國傢蜂蜜標準,意味著企業承諾包裝內的東西是蜂蜜。 在生活中還可以利用一些小竅門進行辨別:對於出現結晶的蜂蜜,可用手捻,粘手、發黏的是真蜂蜜,加瞭糖的結晶部分捻開後還是顆粒,感覺硌手,不發黏;對於液體蜂蜜,滴一滴蜜在餐巾紙上,如果洇開瞭,說明蜜中含水量比較高;如果超市中的瓶裝蜂蜜不能打開瓶蓋,可以觀察一下蜂蜜上層是否有氣泡,如果有,說明蜂蜜水分大、濃度不夠或存放時間太長導致發酵,這樣的蜜保存期短,容易壞。 |
2014年8月5日星期二
市場上到底有多少假蜂蜜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