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船閘式運河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統一中原之後,又開始瞭統一全國的第二階段--向嶺南進軍。在湖南省和廣東、廣西交界的地方,五嶺(大瘐嶺、騎田嶺、越城嶺、萌諸嶺、都龐嶺)透迤,給行軍和運輸帶來極大的困難。公元前219年,始皇帝為瞭解決運輸問題,決定在崇山峻嶺間開鑿一條運河,運河的路線選定在長江的支流湘江和珠江的支流漓江的分水嶺上。整個工程由一個叫史祿的人負責,五年之後,即公元前214年,30多公裡長的運河挖成瞭。 由於運河處在高山之上,而湘江和漓江的水位差又很大,最高處的比降達1/160,也就是說,在160米長的河道中,兩端的水位差高達1米,超過瞭適合於航行的比降(一般為1/3000)的20倍。如果采用象盤山公路那樣延長河道的辦法來降低比降,那末河道的長度和整個工程量將擴大好多倍,即使地理條件允許這樣做,但挖河的時間將長達數十年!這顯然上一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瞭"鬥門",也就是現在的船閘。在運河水位比降較大的地方,築成瞭一個又一兒歌鬥門,鬥門上設有鬥杠、鬥腳、鬥編等專用設施,以便放水和堵水。當船進入鬥門後,隨即把入口堵嚴;再把前進方向的鬥門打開,使水不斷流入鬥門,於是水位就一樣高瞭。水漲船高,便能順利地進入到前方的鬥門內。如此周而復始,每過一個鬥門,船就進入水位較高的河段,這樣,就能在水位差很大的河流中航行瞭。這條彎彎曲曲的運河,設有靈巧的鬥門,把它稱為靈渠,的確是名實相符。靈渠是世界上第一條船閘式運河,在國外,遲至14世紀才出現瞭第一座船閘。
( 0 B ) |
2014年5月25日星期日
最早的船閘式運河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