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5日星期三

80後海歸感覺求職越來越難 巨資留洋卻變海待



80後海歸感覺求職越來越難 巨資留洋卻變海待


















80後海歸感覺求職越來越難 巨資留洋卻變海待



80後小夥“卡宴”到澳洲留學,6年花費60多萬元,但去年回國後工作卻無著落,待業至今。

從昔日人人羨慕的“海歸”到如今的“海待”,“卡宴”的經歷似乎讓人無法理解。記者發現,“卡宴”的經歷並非個例,不少80後海歸感覺求職越來越難,而這和部分海歸所學專業在國內過剩,且國內人才需求日趨理性有關。對此,專傢認為,出國留學也要認真篩選專業,註重實踐,切莫認為有瞭“洋文憑”就能在國內吃香。

無奈

花60多萬留學6年,回國後一直待業

“在澳大利亞留學瞭6年,花瞭60多萬元人民幣,結果回來後還是成瞭一名待業青年。”通過網絡聊天,鄭州市民“卡宴”向記者講述瞭自己的經歷。

今年24歲的“卡宴”是土生土長的鄭州人,傢中經商。2003年,他上完高二後留學澳洲。2010年上半年,他回到國內,待業至今。

說起當年出國的原因,他說,一是傢裡能出得起這個費用,二是眼瞅自己的成績無法考入國內一流大學,“我出國,其實是對當時狀況的逃避”。

隨後,“卡宴”通過一系列的國外學習生活,最終進入悉尼某大學學習生物醫學工程。“出國時就有‘拿到國外高學歷,回國好就業’的想法,直到進入大學,我心裡才踏實點,覺得回國立馬就會成為搶手人才瞭。”

2010年上半年,不願移民的“卡宴”回到國內。“所有親戚朋友都熱情歡迎我回國,言語中流露出極大的羨慕和期待,認為我必然‘一步登天’。”“卡宴”說。

令“卡宴”沒有想到的是,回國一年,他始終沒有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我去省內外多傢企業應聘,經歷過數十次面試,卻發現自己比國內名牌大學一樣學歷的學生難找工作,招聘單位對我們的學歷存在質疑,除非是‘哈耶牛劍’等名校畢業的。”

“高職位看不上我,低職位我看不上。在這種情況下,除瞭外語,我感覺不到自己有什麼優勢。”成為“海待”的“卡宴”直言自己現在狀態很不好,老是悶悶不樂。“留學時的花費畢竟不是小數目,什麼時候我才能證明給傢人和自己看,這些錢沒白花啊?”

調查

不少海歸稱回國後“幾乎沒有優越感”

一傢人才招聘網站的調查顯示,“海歸變海待”的現象並非個例。該網站針對華中地區人才市場分析,目前海歸人才已經出現瞭飽和,部分專業甚至是供過於求。早在2008年初,國內市場上部分專業就已經出現瞭海歸過剩的現象。

記者瞭解到,在2005前後,國內出現瞭一波出國留學潮,目前的海歸大部分來源於此。

記者選取瞭10名80後海歸(不含“卡宴”)進行調查,從他們對12個相同問題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出現共性的有幾個方面——“出國是為瞭能更好地就業”、“幾乎都在國外辛苦地打過工”、“自律性、自制力、自信感有所加強”和“除對語言有自信外,回國後幾乎沒有優越感”。

這10人中,除兩人回國即順利入職外,其餘8人均經過至少4個月的辛苦求職才上崗,其中5人表示對工作、職位及薪金不滿意。

英國某大學金融學專業畢業、24歲的“點點”說:“我剛回來時,眼光瞄的盡是全球500強企業,但一封封求職信都打瞭水漂,500強企業都說要有經驗的。而實力較強的民營企業說,情願用薪酬相對較低的‘國產人才’。”

“點點”說,自己留學時每年花銷將近20萬元,結果回來找瞭個月薪才兩三千的工作,職位也不好,要在一線工作,“和當初的設想相去甚遠”。

析因

競爭激烈、期望值太高、定位不準等原因造成求職難

作為傢長,海歸“Bill”的母親劉女士稱,她多次陪同兒子去應聘後總結瞭一下“海歸成海待”的原因:“首先,海歸群體的人數太多,競爭自然激烈。其次,企業引進海歸都是看中瞭他們的海外從業、管理經驗或是掌握的高端技術,但事實是,這些80後海歸不少都是剛從學校畢業,除瞭打過零工外沒什麼從業經驗。還有就是,我們做傢長的和孩子自己,都希望能盡快見到‘回頭錢’,好把這麼多的留學投資掙回來,自然對薪金有高要求,企業卻不願意滿足。”

此外,劉女士認為,國內大學畢業的孩子英語水平已普遍提高,海歸的語言優勢並不明顯,“海歸頭頂的光環已幾乎沒有瞭”。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一批海歸的成功讓很多人羨慕,也成為後來眾多留學生效仿的對象。采訪中,這10名海歸直言,出國的最大原因和理想,就是期望能回國找到好工作。因此,這種被形容為“鍍金”的留學熱,使眾多學子選擇瞭在國外完成本科或者研究生學業。

在一些80後海歸看來,甭管學啥,隻要去國外學幾年,就能像海歸前輩那樣,輕而易舉地在國內找到高薪工作,這種盲目的自信和沒有目的性的學習,被不少80後“海待”反思時屢屢提及。

對此,河南教育學院楊少偉教授認為,海歸就業期望值太高、自我定位不準,再加上這幾年海歸越來越多、“洋文憑”越來越沒有吸引力等,是造成海歸求職困難的主要原因。也有部分富傢海歸,出國的目的就是為瞭文憑,沒學到真才實學,回國後自然不會受待見。這也是國內企業單位理性對待海外留學人才的標志,由過去的唯洋文憑至上,變得更尊重真才實學。

范例

成功應聘者:對自己要有明確規劃

並非所有海歸都成為“海待”。海歸“咖啡”在國內讀完大三時,選擇瞭到日本留學,在日本繼續攻讀自己的老專業———自動化控制。一年的本科課程結束後,考慮到在日本待的時間較少,知識儲備和實操能力還不夠,“咖啡”選擇瞭留在日本繼續攻讀碩士。

“我有堅定的信念,一定要在這裡把自己充滿電。”在讀研期間,“咖啡”除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外,還有意識地尋找一些工作機會。“咖啡”對自己的選擇目標非常清楚:要與自己的專業相關,公司要在中國有分公司。“這樣的崗位可以充分發揮自己跨文化交流的優勢,畢業後還可能被正式錄用,關鍵是能派回中國工作。”

隨後,“咖啡”通過網絡、朋友等渠道,時刻留心招聘消息。就在她臨近碩士畢業時,正好碰到一傢專業對口的大型公司的中國事業部招人。通過5層嚴格的筆試及面試,“咖啡”最終應聘成功。

在日本,技術人員畢業後辦理就業簽證比較容易,所以畢業後,24歲的“咖啡”在日本又工作瞭近兩年。2010年年底,“咖啡”所在的公司準備在中國擴大投資,於是公司總部派她到上海培訓新人。現在,有著高職高薪的“咖啡”稱,自己的幸福指數很高,“因為我的每一步成長和進步,都在我的計劃之中”。

“如果能在國外認真學習,自律、自信,留學生活確實是一種非常珍貴的經歷。”在調查中,所有受訪者都堅定地表達出這種想法。“應該出國前就對自己的專業、將來的職業等有十分明確的規劃。不能單純地認為隻要出國瞭,回來就能有好工作、有高收入,這樣很容易在留學期間變得迷惘甚至是放縱。”

已在國內某銀行謀得高職高薪工作的海歸“David”告訴記者,他的經驗是:留學能使人獲得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讓人具備成才的可能性。留學期間的各種經歷更重要,國際化人才應當具有全球視野、全球胸懷,具有跟國際對接、交流、溝通的能力,具有適應在國外生存和發展,即跨文化的生存能力。“這些能力的掌握,都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

“David”稱,隻有正確認識自己,才能夠發揮自身優點,改正或者規避缺點。“海歸回國後,首先是要熟悉環境,找好定位,起點不要太高,但要有遠大的目標。在求職或創業過程中,不僅要提高自身的能力,還要擺正心態,努力提高心理素質。”

鏈接

什麼樣的海歸有飯吃?

選擇貼近民生的服務業有飯吃

目前留學生專業紮堆的現象比較嚴重。精算師這類貼近民生、從事服務性行業的海歸人才相對短缺。

註重專業實踐的海歸有飯吃

國內就業單位越來越看重應聘者的實際工作經驗,而目前的跨境教育中,有對口專業實踐經驗的海歸還不多。

幫企業省錢省力的海歸有飯吃

海歸受青睞,主要是因為他們擁有先進的管理經驗,能幫企業省錢省力,提高效益。這正是市場經濟下企業最為迫切需要的。

相關報導:

[回國感受]海歸及留創園負責人談新春願望:團聚積蓄力量02-11
[回國感受]海歸回國求職緣何變海待?心態專業都重要12-01
[回國感受]兒女留學英國變“海待”聽聽傢長的心聲09-20
[回國感受]海歸教師編國外生存教材助留學生適應生活09-20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