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籍館藏光緒病歷:運動少血行不暢(圖)|光緒病歷|中醫古籍_ |
《尊生要旨》匯集瞭眾多養生方法。
這頁記錄力鈞為光緒“請脈”的情況。
古籍修復用淀粉補蟲洞。
光緒、慈禧和親王們的“病歷”;大熱韓劇《醫道》中的《東醫寶鑒》;唯一存世的一本明代太醫的教科書《杏苑生春》……昨天,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首次舉辦珍貴古籍開放日,一批平時秘不示人的“寶貝”級中醫古籍展露真容。這些珍貴的中醫古籍中記錄瞭大量古方。中醫專傢告訴記者,不少古方現在仍然應用於在臨床一線。 通訊員 劉丹青 揚子晚報記者 蔡蘊琦 文/攝 A 神秘“藏經閣”
現場演示古籍修復過程 最早有500年前的古書 走進南京中醫藥大學古籍館,一排排的書櫥出現在眼前,空氣裡飄著樟木的香味,“為瞭保護古籍,書櫥都是樟木所制。”圖書館副館長李文林介紹,藏書館恒溫恒濕,溫度維持在22度,濕度50%。這些古籍平時“養在深閨”,不輕易示人。不過,學校已將所有古籍都作瞭數字化處理,有瞭電子版本或影印出版。 流傳瞭幾百年的古書是如何“容光煥發”的呢?昨天,南中醫的學生現場展示瞭古籍修復的整個過程。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古籍部主任顧寧一說,修復古書的流程相當反復,需要經過拆線、打漿、補洞、噴平、折平、錘平、齊欄、加護頁、定紙捻、切書、扣皮、加封面、訂線等十多道工序。 “這個館裡藏有的中醫線裝古籍品種約占全國現存中醫古籍品種的40%。”李文林介紹,圖書館現擁有館藏古籍40337冊,其中中醫古籍2300多種,善本古籍3245冊,其中不乏明孤本、明稀見刻本、未刊稿本、珍貴抄本、清初精寫精刻本等。古籍內容涉及中醫經典、中醫醫案、診治法則、中藥方劑、綜合醫籍及臨床各科等。“宋版一頁,價值千金。這裡的古籍年代最久遠的是明代萬歷年間,距今500多年,雖然比不上宋書,但也是無價之寶。”而館裡的一些珍貴孤本、善本,也是無價之寶。 B 寶貝古籍
《崇陵病案》裡有光緒病歷 清宮劇裡常有太醫“請脈”的劇情,皇帝的“病歷”上究竟寫瞭什麼?現場展示的影印本《崇陵病案》告訴你答案。“七月十九日臣力鈞請得皇上脈息左鬱右濡滑病由運動少而消化緩消化緩故血行不暢……”這是清代光緒年間禦醫力鈞為光緒皇帝記錄的病歷。在這本書上還同時記錄瞭慈禧、光緒、慶親王等王公大臣的病情。其中可以看出慈禧受瞭風寒後,得瞭風熱性感冒。 昨天展出的這頁記錄著7月19日,力鈞為光緒“請脈”的情況。病歷上除瞭有禦醫對病情的描述,還有治療過程,並附有藥方:川貝母三錢天花粉二錢生麥芽二錢當歸尾三錢。“從病歷上可以看出,德宗景皇帝曾因暑熱導致頭暈、咳嗽無痰,還曾血虛氣弱,肝胃都不太好。”工作人員介紹說。江蘇省中醫院呼吸科主任史鎖芳告訴記者,皇帝用的這則方子稱得上是“平民化”,“除瞭川貝價格略貴外,其他幾種藥材都很常見,現在抓這樣一服藥隻要幾十元。” 《杏苑生春》是明朝太醫教科書 “這部《杏苑生春》是明代太醫院醫生必讀的‘教科書’。”李文林拿出瞭“鎮館之寶”,是一本現今存世的唯一明萬歷年間的《杏苑生春》。記者在古書介紹中看到,這本《杏苑生春》記錄瞭內、外、婦、兒、五官各科105種病證證治方藥。記者小心翻開一頁,這一頁介紹瞭一款中醫養生藥方——人參保肺湯,“人參去蘆、柴胡去蘆、當歸去蘆、芍藥……”服用方法是:每服一兩水二鐘,生薑三片,煎七分,去滓溫服。“人參、當歸是現代中藥裡也很常見的,很多人傢煲湯時也會用到當歸,有養氣補血的功效。”李文林解釋說,這本書記載瞭明代臨床流傳下來的各種方子,今天在診治類似病癥時也可以參考。現在大傢都知道熬中藥用砂鍋,熬制要講究火候,這些知識都是源自醫藥古籍。一代代、一本本傳承下來。 《東醫寶鑒》堪稱韓版本草綱目 “這不是韓劇裡的《東醫寶鑒》嗎,很多古裝的韓劇裡能看到。”朝鮮王朝時期最著名的醫學傢許浚的著作《東醫寶鑒》吸引瞭不少女生的目光。“比較久遠的韓劇《醫道》《東醫寶鑒》,去年的《龜巖許浚》裡都詳細描述瞭這部醫書。在韓國人眼中,這本書相當於中國的《本草綱目》。”南中醫珍藏的這本《東醫寶鑒》約為英宗至景宗之間的刻本。“相當於清乾隆年間。許浚編纂這本書是400多年前,相當於明代時期,成書期比中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略晚。”圖書館的老師介紹說,《東醫寶鑒》介紹瞭很多民間的古方,而且通俗易懂,普通老百姓能用。記者看到,《東醫寶鑒》記載著,服藥的禁忌,“吃藥的時候不能吃肥膩、生冷的食物,不能吃魚等。這樣的觀點在現在已經成為常識,當時能記載進入還是很珍貴的。” 《尊生要旨》全國僅存一本 《尊生要旨》是南中醫4大鎮館之寶之一,其中匯集瞭古代等眾多養生方法。“這是明代流傳下來的養生秘籍,全國隻有這一本。易筋經裡的部分內容傳承瞭這本書。” 記者看到,這本名為《尊生要旨》的古書“圖文並茂”地展示瞭養生功法。“古代的醫書,一般都隻有文字,有圖的非常少見。這本秘籍不僅有文有圖,而且插圖的繪畫功底非常深厚,動作優美。這對它的傳承起到瞭關鍵性的作用。”李文林說。 C 古方揭秘
千年古方至今仍應用臨床 “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記載的113方,至今為止成為經典藥方,中醫臨床仍然在用,而且效果很好。”江蘇省中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史鎖芳說。揚子晚報記者昨日摘錄瞭《杏苑生春》中幾則古方,史主任介紹說,這幾種方子應該是總結瞭前人的方子,通過臨川實踐總結而成的,所用藥材都算不上名貴,在臨床上使用還是比較多的。 古方流傳瞭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人變瞭,疾病也變瞭,藥方為何還能用呢?“這就是中醫古方的神奇之處,每種方子蘊含著中醫理論,並不是說照搬古方,而是吃透古方的辨證內涵,對臨床進行指導。我們會根據病人不同情況,對基礎古方進行修改,這隻是加或減的問題。”史主任介紹說,中醫古方在對付禽流感和SARS時起到瞭很大的作用。 不過,中醫古方並不是人人能用的,“用古方是很有講究的。”史主任介紹說,每服中藥由幾味中藥組成,每種藥分量不同,比例不同,效果完全不一樣。病人使用古方前應先請中醫診斷。 古方一:人參保肺湯 人參去蘆、柴胡去蘆、當歸去蘆、芍藥、桑白皮、知母、川貝、黃芪去蘆、紫苑、荊芥、地骨皮各二錢五分 茯苓去皮 黃芪 連翹 大黃 薄荷 山梔子各5錢 甘草 桔梗各一兩 石膏 滑石 寒水石各5錢 解讀:用於氣虛、肺弱的病人,能補氣、補肺。 古方二:茯苓補心湯 人參 紫蘇 陳皮 茯苓 半夏 甘草 前胡 乾葛 枳殼 桔梗 生薑(5片) 木香 當歸 川貝 白芍 熟地各等分 解讀:茯苓這味藥在臨床運用非常普遍,這服藥主要針對出現心慌、心虛的病人。 古方三:瓊玉膏 人參十二兩 白茯苓二十四兩另研為細末 生地黃 白沙蜜 解讀:這是補氣補陰虛的基礎方,常用於膏方制作中。 古方四:斑龍腦珠丸 鹿角霜1斤,鹿角膏4兩(用酒溶開),山藥半斤,熟地黃4兩,柏子仁4兩,白茯苓4兩,菟絲子4兩,破故紙4兩,杜仲4兩,肉蓯蓉2兩,遠志1兩。 解讀:臨床也比較常見,用於虛勞精血不足,心神不寧的患者,一般用溫酒空腹服下。
|
2015年3月23日星期一
南京古籍館藏光緒病歷:運動少血行不暢(圖)-光緒病歷-中醫古籍_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