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網評:讓擔當的品性成為青春的習慣|undefined_ |
學習宣傳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系列評論④ 但願每次回憶,對生活都不感到負疚。這是無數人曾誓言青春無悔的標準臺詞。但敢不敢面對這份“無悔”的渴望,能不能去追求內心理想?其根本還是在內心的勇氣和魄力。人生的關鍵時刻隻有幾步,特別是在年輕的時候。而自由的第一個意義正是擔負自己的責任。隻有“擔當”成為瞭青春的習慣,一條“無悔”前路才能鋪就開來,在時代洪流中,承載起自身、社會乃至國傢、民族的夢想與未來。 梁啟超曾說,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時常聽人感慨生活不易,可事實上,放棄追求理想,而囿於眼前可見的名、利,以及剛好置身的所謂機會,再擺出若幹條的“無奈”,反過來又因自己“不理想”的狀態抱怨吐槽,這不是擔當的態度,而是推脫。 當然,理由很多。起初是為瞭謀生自立,當然還有為父母傢人,而後則是為出人頭地。細說起來,則一定是房子、汽車、生活質量,甚至還有未來的養老等等。反正,總有困難無法解決,並且所謂的困難,都不超出眼前可見的利益。 我們都曾羨慕別人甚至古人的灑脫,崇尚“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氣節,鄙視“為稻粱謀”的庸常,並立志做一個有追求有擔當的人。我們這代人的成長歷程中,曾經振奮鼓舞過的,有從軍戍邊的動員,有“到西部去”的號召,還有去農村當大學生村官的機會。但在有些人的“權衡”下,這些內心曾經的激蕩往往被放到瞭一邊。 當然,所謂擔當,是有多個層面和維度的--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擔當就是承擔責任,任何崗位和身份,都有需要擔當的內容涵義。最怕的,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卻不去努力提高水平能力;悲悲戚戚,牢騷滿腹,抱怨平臺不好,既厭棄又不放棄自己的角色。最後卻把責任推給“時代”,歸於“無奈”。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歷史。不管過去還是當下,我們所景仰、向往的有擔當和追求的人,其實一定也需要面對柴米油鹽,他們也需要安身立命,也承擔著傢庭角色,也有不可回避的基本需求。年輕時代的毛澤東本來有穩定的教師工作,但他放棄瞭,又是棄文從軍,又是毅然北上,去尋找真理。女航天員劉洋和我們很多人差不多同齡,相信她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一樣多,她既是父母的女兒,又是丈夫的妻子,但她因為有勇氣和魄力,有擔當的品性,才終於實現自己一飛沖天的夢想。 很多人不願意和劉洋比較,說沒有那個平臺。其實,劉洋在飛船裡的一方平臺,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她不懈追求,一步一步走過去的。可以說,在當下“中國夢”的宏大背景之下,任何時代都沒有比現在更豐富的可資實現夢想的平臺。 再舉個“北京好人”李高峰的例子。他剛到北京的時候,連份工作都沒有,更別說什麼平臺。但他不想閑著,就去撈河溝裡的垃圾。河溝幹凈瞭,他就快樂,認為自己有用。天天撈,年年撈,甚至被人當成傻子。日常,對別人他有忙就幫,有難就救。因為成為習慣,他到處都能看見發光發熱的平臺,隨時能享受到“擔當”帶來的快樂。如今,他已經帶領著一支一千多人的志願者隊伍。 筆者接觸過的執著追求理想的年輕人,還有醫科大學畢業後來到與世隔絕的獨龍江當軍醫的李金徽,有放棄澳洲百萬年薪回國成為181名孤兒爸爸的馬樂。因為有勇氣和魄力,擔當成為他們的品性。在擔當面前,許多年輕人認為的道道無法逾越的困難,因為不在意,在他們眼前竟成烏有。他們因為恣意追求理想,已經享受到擔當帶來的內心快樂。 擔當是一種態度和習慣。做到擔當,其實大可不必一定要“放棄一切”,遠走他鄉。面對身邊的每個人,遇到的每件事,手頭的每份工作每項任務,扮演的每種社會角色,都有擔當與否的兩種選擇。青春是打開瞭就合不上的書,人生是踏上瞭就回不瞭頭的路。勇於擔當才能體現青春的價值,才能擁有自信,畏首畏尾,不敢抉擇,自怨自艾,抱怨吐槽,這不是青春應有的態度。 當然,這是一個變化且復雜的時代。面對各種思潮相互激蕩,面對紛擾的社會現象,面對理想和現實間的落差,一時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經歷。這時候,要做到穩重自持,從容自信。逃避解決不瞭任何問題。 年輕人對自己狀態的評價,最忌諱僅限於占有的快感或虛榮。世界很大,人生很長,看得到大局、大勢,才能聽得見責任的召喚,才能培養出擔當的品性,並成為青春的習慣,最後走到更遠。(中國青年網特約評論員 王海) |
2015年5月4日星期一
中青網評:讓擔當的品性成為青春的習慣-undefined_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