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沉船南海I號發掘出大量宋瓷(組圖)|考古|沉船|古船_ |
考古工作者在“南海I號”勘察 羊城晚報記者 鄭迅 攝
船上的一部分宋瓷 羊城晚報記者 鄭迅 攝
德化窯大盤國內傳世不多 在海底沉睡瞭800多年的宋代商船“南海I號”上,一排排古瓷器裝滿船艙。21日,羊城晚報記者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內的考古現場看到,“水晶宮”中的古船表層淤泥已清理完畢,這艘宋代古船的真容已初步顯現出來——這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沉船中年代較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商船。 羊城晚報記者 夏楊 船艙內的瓷器成排堆積 羊城晚報記者昨日上午進入水晶宮“南海I號”考古發掘現場看到,沉船表面的淤泥已全部清理掉,古船的大概輪廓線清晰可見。在滿是泥濘的工作面上,瓷器數量驚人,其中表層的大多已破碎,尤其船尾部分破碎最嚴重。其他地方,透過殘器間隙,可見船艙中一排排碼放整齊的碗碟…… 古船的器物中以瓷器為主,碗碟盤罐、大小酒壺、酒杯都有,也可看到有銹蝕的錢幣散落其間。國傢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技術總監、“南海I號”考古隊領隊孫鍵說,首期發掘隻清理瞭表層淤泥和打撈時灌註的黃沙,基本不提取文物。“這是一條滿載貨物、出航狀態的商船,所載為民用瓷器,主要產地是景德鎮、德化窯、磁灶窯、龍泉窯系等,前期探查時已出水6000多件,目前判斷整條船上大概有6至8萬件。” 水密艙比歐洲早幾百年 記者來到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時,考古現場的工作人員正把一條條白佈從木質船舷上取下。“這是保濕用的,木質遇到空氣很容易腐朽。”工作人員隨後用加濕器對著古船已露出的部分進行噴水加濕。 記者圍著發掘現場看瞭一圈,隻見古船的左右船舷和隔艙都已顯露出來,船頭還在,但船尾破碎得很厲害。“1987年打撈公司在找其他沉船時,用抓鬥抓到瞭這條船的尾部。”孫鍵說,除船尾外,目前整個船體基本完整。 古船船頭聳立部分已損毀,因長期浸泡,船兩側的松木板有的也已散開,但大致還在原來位置。整條木船的輪廓線很清晰。從殘存情況推算,該船寬在9.5-10.6米間,長22米,“這在宋代算是中等規模的大船瞭”。 “宋代這種船一般有13個隔艙,目前有12個可見輪廓。”孫鍵說,這艘商船已有水密艙設計,提高瞭不沉性,這比歐洲要早幾百年。 船上當時可能有外國人 羊城晚報記者看到,“南海I號”沉箱從船頭向船尾依次開出瞭兩排共12個考古發掘探方。去年11月“南海I號”沉船考古發掘與保護項目正式啟動至今,已全部完成首期發掘保護任務。 在考古現場的中部,分佈著一條由凝結物組成的突起物,有海底貝類生物附著其上,但凝結物中具體還包含哪些物品,目前還不清楚。孫鍵說,金屬器,如鐵鍋、鐵器等經海水腐蝕最容易形成凝結物,這些凝結物分佈在船體的生活面上,裡面還會裹挾一些木器、船板等物。 “目前尚未發現有人或動物的骨殖殘存。”孫鍵說,不過在接下來的發掘和文物提取過程中將會非常小心。“一條船就是一個小社會,除貨物外,船上的人還要生活。”他分析,船上除瞭瓷器,一定還會有一定量的其他文物,如金銀器、鐵器、銅器、漆木器、朱砂等。 “這樣規模的商船,除瞭船員還可能有隨船商人。這條船可能是從泉州駛出,當時泉州有大量阿拉伯人,船上很可能有外國人。”孫鍵說,目前所見船上一些器物,如德化窯大盤,口徑達到三四十公分,國內傳世不多。 四大輔助系統確保順利考古 專傢說一個考古工地擁有這麼龐大的設備可謂世界首創 發掘組組長劉志遠介紹,“南海一號”考古隊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一是考古發掘人員,一是文物保護人員,由國傢文物局水下遺產保護中心、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和廣東海上絲路博物館聯合組織。此外,現場最忙碌的就是廣州打撈局的技術人員。 與一般野外考古工地不同,“南海一號”考古發掘現場猶如一個大拍攝現場,考古工作面是架在沉箱半空中的,發掘面上空還有各種先進設備,粗大的橫梁不時在頭頂上隆隆“走”過,“這些先進設備都是世界首創的”。 劉志遠說,考古輔助設備主要由四大系統組成。 其一是新風系統,古船在海底浸泡幾百年,出水後容易產生硫化氣體,考古發掘面上方有個集氣罩,將有害氣體收集抽走,“新風系統兩小時就能把館內空氣置換一遍”,同時該系統還對考古工地起隔音、降溫的作用。 第二是照明系統,工作面的上方是220盞LED燈組成的燈陣,“燈光是日光效果,保證測繪、記錄等所見文物的紋理色澤準確”。同時,上方可移動的攝影測繪平臺上還有16盞可無級調節的輔助燈,四周還有應急燈,由蓄電池供電,突然斷電時仍有燈光,不會損壞文物。 運輸系統則是1號和2號“行走天車”,測繪平臺就架在其中一臺天車上。“天車”主要用來運設備、文物和淤泥。博物館外還有一臺塔吊,配合水晶宮天窗的開合,把所需大型材料送進來,並把淤泥運出去,“人不接觸文物,降低瞭安全風險”。 最後是沉箱的支撐系統。沉箱已用瞭7年,還要再用4年,加上考古工作面也架設在沉箱上,為避免箱體變形,在沉箱四周架設瞭能承重600噸重量的金屬廊柱,同時還有16根承重50噸的支柱,用於考古發掘後期抬升船體,以處理掉沉箱,並架設新的展示平臺。 “一個考古工地有這四大輔助系統,可謂‘世界首創’。”劉志遠說,四大輔助系統是按照現場需要量身定做的,由廣州打撈局建設施工,去年9月開始建造,到今年2月建成並投入使用。 (原標題:“南海I號”表層淤泥清理完畢 大量宋瓷真容初現) |
2015年5月5日星期二
宋代沉船南海I號發掘出大量宋瓷(組圖)-考古-沉船-古船_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