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星期四

“道德綁架”出國留學 隻會加速人才流失



“道德綁架”出國留學 隻會加速人才流失


















“道德綁架”出國留學 隻會加速人才流失



  高考狀元出國留學比例


  高達60%,很正常


  青評論:隨著暑假的到來,各類境外遊學夏令營在全國各地開始火爆起來。比如,韓亞航空失事事件中遇難的三名中學生,都是赴美參加夏令營的,類似的考察團或留學團很多,他們都是在為以後出國探路、作準備,出國留學已經成為很多人的首選,這是為什麼?


  熊丙奇:按照教育部的數據,去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已經超過30萬,表面看來,留學隻是學生個人的選擇,但這背後反映出中國的學生、傢庭對中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和中國的考試制度存在不滿。或者說,他們認為國外的大學和教育體系更加完善,更適合學生發展。


  青評論:中國校友會網日前發佈最新高考狀元調查報告也顯出,高考狀元在國內完成本科學業後,大多數都選擇繼續出國留學讀碩博,保守估計狀元中出國留學比例高達60%。您怎麼看待這一數據?


  熊丙奇:我覺得這是中國目前教育狀態下的一個正常現象,對高考狀元來講,他們顯然可以選擇北大、清華這些國內頂尖高校,但是,這些國內頂尖高校與境外的著名大學相比,在辦學質量上存在巨大差距。而這些學生的個人素質比較高,學習能力比較強,被海外高校錄取的機會比較大。


  在辦學制度方面,國外大學都是自主辦學、學術自治、教授治校,而我國的大學還在爭取辦學自主權,在辦學過程中,還存在行政權、教育權、學術權不分離的問題,以及嚴重的教育行政化與功利化問題。


  此外,在辦學過程中,內地高校在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育教學模式方面,實際上都缺乏學校鮮明的個性,這與國外高校個性化課程設置、學生擁有更廣闊的選擇空間相比,顯然缺乏競爭力與吸引力。再就是,我們國內的大學,包括北大、清華在內,都存在一個嚴進寬出的問題。一個學生如果不出意外,輕松就可以拿到畢業證書,在教學上存在的是老師講、學生聽、聽課+考試這樣一個模式。這樣一個模式,是很難培育學生獨立人格、自由思想的。


  青評論:海外高校是什麼情況?


  熊丙奇:在國外,像哈佛、耶魯、MIT(麻省理工學院)這樣的高校,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育非常重視,教授按規定必須給本科生上課,而且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要求非常嚴格。像哈佛大學,學生學一門課,老師可能要求讀十幾本參考書,還要用參考書的內容參加課堂討論;在MIT,如果讀的是理工科課程,那選一門課可能需要做三十幾個單元的實驗。在中國,可就是學生上完課,通過期末考試就可以畢業,這跟國外高校比,學生的獨立能力顯然沒有培養起來。


  國外大學普遍實行學分制,選修課比重很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課程,而我國大學必修課比例高達80%以上,有的課程學生不願意學,但不得不學,出現老師和學生共同對付某些課程的情況,而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已成為很多大學生的順口溜。


  與國外的頂尖高校相比,我國的頂尖高校在專業設置、教學模式以及整體對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方面,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對狀元來講,同樣的機會擺在面前,自然會選擇國外頂尖名校。這也是近些年來,一些內地優秀學生選擇去香港或者國外名校讀書的一個重要原因。


  出國留學並不適合所有的學生


  青評論:您剛才也提到瞭中國應試教育的一些弊端,問題是,選擇出國是不是逃避應試教育的有效途徑?這種辦法到底好不好?


  熊丙奇:我覺得不能用逃避來形容這件事。這是在擁有選擇權的情況下,傢長所做出的一種選擇。像有些傢庭,經濟條件良好,已經“不差錢”。調查也顯示,七成以上手中有可支配資產超過130萬到150萬的傢庭,會考慮將孩子送出國去。


  青評論:一些傢長現在從小就不讓孩子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有的直接送孩子去孟母堂這樣的機構學習,隻是為瞭給孩子打下良好的中文基礎,之後就會送孩子出國,那麼中國的教育到底出瞭什麼問題,讓傢長作出這樣的選擇?


  熊丙奇:我國中學的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培養目標都是一樣的,可謂千校一面。但是在國外,情況卻不是如此,不同的學校實際上可以培養學生不同的個性、興趣。像加拿大,高中可選擇的課程有100多門,學生除瞭選擇必修課之外,其他課程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這在國內完全是無法想象的。我們的課程設置都是為中高考服務的。


  此外,國外實施的是多元評價體系,學生在大學裡有廣泛發展的空間,而中學也為其提供瞭一個自由發展的平臺,但我們現在是拿一個統一的分數標準來衡量所有的學生,這就導致學校沒有個性、學生沒有個性。那傢長們在選擇的時候,肯定會選擇對孩子未來發展最有利的高校。


  其實,現在許多教育界人士、有關部門的領導已經認識到瞭這個問題,認識到隻有建立起科學、多元的評價體系,才能令學校、老師、學生、傢庭從應試教育的枷鎖中解放出來,現在正是由於學生們不堪重負,才導致傢長想把孩子送出去。這可以說是“自救”的一種方式。


  青評論:不過現在也有一種擔憂,傢長把孩子送出去瞭,孩子就能成才嗎?


  熊丙奇:能不能成才這很難說。教育是一種過程,教育會對人產生影響力,比如說,現在很多人認為,許多傢長把孩子送出國,卻讓孩子回來找工作,這不是得不償失嗎?但是,我們要問一句話,教育難道隻是為瞭算經濟賬嗎?算經濟賬的結果是什麼?


  這就好比說,我現在送孩子上大學,結果發現孩子大學畢業找不到好工作,那麼,我幹脆就別送孩子讀大學瞭,讀完高中就行瞭。可是讀完高中又有什麼價值呢,一樣找不到好工作,我難道就不送孩子讀高中瞭嗎?按照這個邏輯,孩子也不用讀初中、小學,接受教育瞭,我們這不是在強調新的“讀書無用論”嗎?這不是目前最功利的對教育的看法嗎?


  青評論:在留學狂潮中,有些人是不是跟風?看別人傢的孩子出國所以也要送自己的孩子出去,互相攀比在現代社會比比皆是,這是一種很不理性的做法,對此您怎麼看?


  熊丙奇:出國留學並不是適合所有的學生,適合這個學生,未必適合另一個學生,因為出國留學畢竟是個性化選擇,所以,傢長與學生在選擇出國留學的時候,第一,要考慮傢庭的經濟情況,是否能支撐出國留學,如果是通過借款或者砸鍋賣鐵來留學,就必然對學生留學產生很大的影響,因為學生必須要考慮萬一找不到好工作、萬一還不瞭錢,這怎麼辦?


  第二,要分析出國留學的國傢、學校整體教育制度、辦學環境、辦學條件。如果傢長沒去分析、瞭解,片面認為國外任何一所大學都比國內好,輕輕松松就可以讀完大學,這就可能出現留學陷阱,甚至出現垃圾留學。比如說,有些中介、大學在招生的時候說,我們學校不需要語言成績,於是有很多學生申請瞭,也興高采烈地拿到瞭錄取通知書。可是,在國外讀大學不過語言關怎麼能行,所以,學生去瞭之後變成瞭一直在讀語言。


  第三,還要針對學生個體進行長遠的學業規劃和職業發展規劃,比如說,這個學生他的個性不適合出國留學,在國內就連一點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那出國就比較麻煩。


  出國留學要結合自己的興趣,不能簡單跟風、盲目從眾,否則,就有可能花瞭大量的錢,最終卻毫無收獲。這樣,一方面,傢長可能沒得到相應的回報;另一方面,學生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成長。


  教育改革,有措施更要有落實方案


  青評論:留學潮是中國獨有的還是其他國傢也曾遇到過?現在,不僅我們中國人去歐美留學,日本、韓國也有很多學生選擇去歐美國傢留學,這與他們的應試教育是否也有關系呢?


  熊丙奇:韓國、日本的留學生可能也有他們自己的考慮,一方面,他們可能是考慮美國、英國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比較不錯;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想選擇畢業之後在那裡生活。出國留學的原因是很多的,教育可能隻是其中之一,其實,像我們國傢也是一樣,當前許多傢庭是考慮讓孩子出國留學接受教育的問題,進一步可能考慮的是讓孩子在那裡工作,並最終全傢移民,每個傢庭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我們的教育部門一定要考慮清楚,人傢為什麼不選擇我們中國的大學,而偏偏選擇要出國留學;為什麼放棄中國的高考,而要參加洋高考。


  青評論:這麼說來,我們的人才培養體制、人才培養模式,都需要反思,您覺得應該怎樣改革、怎樣反思?


  熊丙奇:2010年頒佈的《國傢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非常明確地提到瞭五個改革: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現代學校制度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辦學體制改革、人才培養體制改革。這五個改革實質上都直指當前中國的教育問題。比如說,教育的行政化問題,學校內部的行政主導資源和學術資源配置等問題,考試評價機制單一模式所導致的一考定終身的問題,以及民辦教育發展的地位和空間問題,人才創造力差的問題……


  但遺憾的是,這五大改革從2010年頒佈後,到現在已經3年瞭都沒有落實,很多人已經對教改失去信心。有瞭明確的改革措施,卻沒有落實方案,這比沒有看到問題、沒有改革措施更令人沮喪。現在人們迫切希望教育行政部門放權,可問題在於——既得的利益者也就是現有的教育主管部門,我們讓放權的對象進行放權,談何容易?這是我們現在教育改革最大的問題。


  青評論:對於很多人出國留學或學成不歸,有人簡單地扣上愛國不愛國的帽子,進而進行道德化批判,您對此怎麼看?


  熊丙奇:在目前這樣一個教育國際化、教育多樣化的背景下,我們還道德綁架學生,就隻能加速人才的流失。我們現在需要反思我們的教育問題,改革我們的教育體系,來創造好的教育環境和就業環境,讓人才自動選擇回來,而不是用道德綁架的方式逼他們回來。其實,你越逼人傢,人傢越不回來。


  青評論:這些年,人才流失非常嚴重,好多有識之士都非常痛心,國傢也在想辦法吸引人才回國工作、創業,目前出臺的這些吸引人才的措施,您怎麼看?


  熊丙奇:過去這幾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推出瞭人才培養計劃,希望提供優惠的政策,來吸引海外留學人才回國。但是,這些計劃可能隻會吸引極少數的人才回國,實際效果不大。


  青評論:為何這樣認為?


  熊丙奇:因為我們一直認為,人才之所以不願意回國,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人才評價體系中,存在著等級意識、歧視的做法。你現在引進人才過程中,用行政計劃的方式,推出各種優惠政策,實際上,又是對人才進行等級化管理,某些人才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瞭,獲得的資源也比別人多,而其他的未進入這個層面的人才,就會認為影響瞭他的發展。面對這樣一個情況,可能許多人會選擇離開這個環境,而不是感覺到這個環境對我有多麼大的吸引力。


  有任何留學疑問請撥打咨詢熱線:4000-222-376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