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9日星期一

雲南魯甸88歲農婦被壓50小時獲救全程回顧-魯甸地震

雲南魯甸88歲農婦被壓50小時獲救全程回顧|魯甸地震

雲南魯甸88歲農婦被壓50小時獲救全程回顧|魯甸地震


視頻加載中,請稍候...   play 男子被困19小時後獲救 play 消防員抱男童橫渡洪水 向前 向後 一名官兵欲將麻繩遞給熊正芬系上,並將她抱出廢墟。 擔心光線刺激到眼睛,醫生給熊正芬一塊紗佈蒙住眼睛。 武警官兵正在打開生命通道。   昨日,在八寶村蘿卜地社的廢墟中發現一位88歲的老人熊正芬仍有生命跡象。18時47分,在廢墟下被埋超過50小時的熊正芬被救援人員順利救出。

  魯甸地震搜救進入第二天。8月5日晨7點30分,成都軍區某部120名官兵分三個梯隊,站在龍頭山鎮山間公路上。

  山勢陡峭,近乎垂直,路橫在山腰,山腳湍急的澗水泛著泥黃色的水花。

  成都軍區某部4日凌晨6點多從曲靖出發。救災第一天,他們在震中龍頭山鎮搜救,但未能救出幸存者,“沮喪和難過”縈繞著全體官兵。5日的搜救總方針是,搜救一切可能存在災情的村莊。

  成都軍區某部的目的地是震後仍處於失聯狀態的山村蘿卜地社。

  “這次是我們自己主動請纓。”一名戰士說。

  □新京報記者 張永生 雲南昭通報道

  7點30分

  挺進蘿卜地社

  龍頭山鎮與蘿卜地社直線距離並不遠,卻隔著幾個山頭。繞行的山間公路蜿蜒20多公裡,平時步行要走4個多小時。震後路面塌方,行進困難。

  一名老鄉自願做部隊的向導,他說,有條近道可通向蘿卜地社。沿著一條土路下到谷底,經過一千多米石板路,再爬上高山,就是蘿卜地社。平時走得快,隻需一個多小時。

  部隊的官兵們救人心切,一致決定走近路。他們扛著數十斤重的抗震救災設備,挺進蘿卜地社。

  新京報記者看到,近乎垂直的下山路是一條隻能容一人的狹窄土路,官兵們用腳踩出臺階,步步為營。稍不留意,就可能滑入深淵。

  近千米下山路,幾乎沒人說話,每個人都小心翼翼。汗水不斷滴落,吧嗒作響,一名戰士的眼鏡上起瞭霧。

  半個多小時後,部隊安全抵達谷底,但那條石板路的路況讓所有人傻瞭眼。

  谷底已是巨石和泥石流的世界,一千多米的路,能看見的路面已不足一半。

  大汗淋漓的官兵終於抵達瞭泥石路的末端,攀登另一座高山的陡峭羊腸小徑已在眼前。

  8月3日地震當晚,暴雨傾盆,一面山坡幾乎全部滑瞭下來。山坡土層剝離後,山體石頭崩塌,直徑一米乃至更大的石頭一塊摞一塊,遍佈整個山坡。

  雖然暫時沒有落石和塌方,但部隊指揮官張玉虎知道,一旦一顆石頭滑落,整面山坡的石頭可能會隨之垮塌,令人粉身碎骨。

  為避免全軍覆沒,二十多米的山坡,官兵們一個個通過,“踩在石頭上腿肚子軟。生怕震垮這堆石頭。”一名戰士說。

  一人爬坡,其他人註目。一名戰士腳下滑瞭一下,引來大傢驚呼。

  9點30分

  消失的村莊

  9點30分左右,徒步翻山越嶺兩小時後,救援官兵來到瞭蘿卜地社。

  但山頂已無蘿卜地社的影子。

  進村一口被震裂的井是全村最完整的東西,站在村口望去,這裡已被夷為平地。

  陳憲偉傢是進村的第一傢,他本來有棟二層樓房,但此時混凝土結構的房頂趴在隻剩下半截的土坯墻體上。

  村裡幾乎所有的房屋都是類似的結構,六七十厘米厚的土坯墻承受不瞭劇烈的震動。

  一名村民告訴新京報記者,地震發生後,村民們一共刨出3具屍體,另有9人被埋,一人失蹤。

  陳憲偉88歲的母親熊正芬也被廢墟掩埋。陳憲偉說,母親被埋近兩天,肯定早死瞭。

  官兵們急於搜救幸存者,他們往李樹林傢趕去,李樹林的兒子李濤被埋瞭。

  村道已經消失,但並不影響官兵們通行,從這傢到那傢隻需要從房頂跳過去。

  16歲的李濤被埋當天,他的父母從下午4點半挖到次日凌晨1點多,直至大雨如註,兩人才停歇。但他們相信兒子還活著。

  房屋倒塌的瞬間,父親李樹林還拉瞭李濤一把,卻沒扯出兒子。

  12點

  生死未卜

  部隊官兵迅速投入救援,他們帶著從國傢應急救援隊借來的生命探測儀,能探測9米內生物生命體征。

  但探測儀顯示,探測方位沒有生命體征。官兵們能做的隻有挖掘遺體。

  這是他們第一次參加地震救援,本希望借助專業設備能挽救生命,但結果令他們“既難過,又沮喪”。他們抵達震區的第一天,在龍頭山鎮,挖出瞭兩具遺體。

  “其中有個小女孩,大概四五歲,我們挖出她時,她仍保持站姿,右手向上舉起。我女兒也差不多大,太心痛瞭。”張玉虎說。

  張玉虎指揮戰士們不要四處開挖,而是集中挖廢墟中一個點。一個小時左右,李濤的腳露瞭出來。

  官兵怕挖傷逝者的遺體,於是跪在坑裡繼續挖掘。就在這時,張玉虎接到匯報,就在距離目前搜救地幾百米外,兩個相鄰的傢庭一共被埋瞭3個人,一名男子已基本確定死亡,而一名80多歲的老者和他7歲的孫女李娜,仍不知生死。

  李娜的傢屬說,地震時,李娜正在沙發上睡覺,孩子身體小,也許還活著。

  官兵們迅速帶著生命探測儀趕去,這次的結果是“有生命體征”。

  官兵們立刻分出10多人負責挖掘李濤的遺體,其他人投入對李娜的救援中。

  挖掘持續近三小時,已過瞭中午12點,山裡的氣溫升高,所有人都汗流浹背。

  傢屬和官兵們一直對廢墟裡呼喊,但始終未得到小姑娘一點點回應。

  李濤的遺體已經被挖出來瞭,就放在李傢廢墟前不大的空地上,他的遺體保持著奔跑的姿勢。

  太陽越來越大,官兵們沒有帶多少吃的,水也早已喝完。有村民傢裡的水井還能打出水,但表面浮著一層灰,官兵們將水灌進水壺,說:“應該沒事。”

  新京報記者註意到,隨著體力的消耗,官兵們的話越來越少,隻是機械地挖掘。

  下午3點

  “活著,還活著”

  僵局在中午12點30分被打破,陳憲偉跑來求援說,他弟弟在廢墟裡聽到瞭母親熊正芬的呼救聲。

  數十名官兵迅速飛奔趕到陳憲偉傢。

  陳憲偉的弟弟說,他剛剛試著從坍塌的空隙中鉆進去半個身子喊母親,聽到廢墟裡有微弱的聲音回應,“地震瞭,我出不來瞭。”

  一名戰士也鉆進廢墟,他喊道,“我聽到瞭哭聲。”官兵們歡呼起來。

  下午兩點左右,一名戰士再次爬進廢墟朝裡面呼叫,令人緊張的事發生瞭,廢墟裡沒有瞭回音。搜救官兵開始在混凝土房頂開鑿另一條生命通道。

  就在此時,不遠處,有官兵從李娜的搜救現場帶來壞消息,當搜救者竭盡全力破拆瞭坍塌的房屋後,發現那個七歲女孩被爺爺李興品抱著,兩人都已死去。

  更糟糕的是,伴著時有的餘震,蘿卜地社烏雲壓頂,不一會,豆大的雨點滴落,搜救現場變得濕滑,冒雨作業給搜救帶來不小的難度。官兵們揮錘和挖掘的速度也不斷加快。

  下午兩點四十,喘著粗氣的醫生和護士抵達搜救現場,救護車無法抵達,他們徒步趕到。

  下午3點整,房頂的通道被鑿開瞭一條縫隙,搜救官兵再次發出呼叫。一名官兵喊道:“活著,還活著,聽不懂她說什麼,但她在說話。”

  兩名醫生立刻上到房頂,緊張守候著。

  接著,廢墟裡的瓦礫,土墻、簸箕、噴藥桶被陸續清理出來。通道被繼續擴大。搜救官兵順著通道下到屋頂下。

  下午6點47分,被困超過50小時的熊正芬被救出廢墟。現場爆發一陣歡呼。

  成都軍區78315部隊連續六小時的奮戰在魯甸地震災區創造瞭奇跡,昨日被埋廢墟超過50個小時的88歲老人熊正芬被救出。

  為瞭救出這位老人,超過30名官兵嘶啞著聲音現場協調,官兵們在房頂上一寸一寸地比量需要打通的生命通道,隔一會兒就朝廢墟裡喊話,在熊正芬被抬出廢墟之前醫療救援已到位,官兵甚至先於醫療人員提醒搜救者,要拿東西蒙住被救者眼睛。

  生命通道被一寸寸打通後,搜救官兵多次舍身進入廢墟,沒人考慮不時出現的餘震,也沒人想在廢墟裡會遇到什麼危險。

  昨日下午6點47分,廢墟裡被困超過50小時的熊正芬被抬瞭出來,但這還不是搜救的結束,陡峭的山路上,巨石橫飛的塌方路段,稍有不慎就會遭遇不測。官兵們采取最原始的接力方式,徒步四五公裡,將熊正芬抬出災區,送上救護車。

  在搜救結束的時候,現場,連同記者在內,一起向搜救者致敬。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張永生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周崗峰

(原標題:失聯山村蘿卜地社搜救一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